搜索
收藏
安徽:開放創新不止步
時間:2024-01-15 來源:“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臺 作者:彭園園
在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119.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些想做卻“缺一把火”“沒條件”“不敢試”的事,因為“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變成了現實。
制度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一項科研成果,從高校實驗室走出來,到生產應用中反復打磨,再流入市場,需要多長時間?
熟悉高校工作的人可能了解,教師團隊在學校形成的職務科技成果屬于學校所有,如果開展科研成果轉化,要層層上報審批,決策流程復雜且過程漫長。
這一痛點,在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被破解。合肥片區高新區塊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展“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將轉化時間由1年縮短至2個月。
所謂“賦權”,就是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80%(省內轉化)科技成果所有權賦予科研團隊,20%所有權賦予學校,學校與科研團隊共有;在“轉讓”中,對于學校持有的20%,學校與科研團隊代表簽署協議,以技術轉讓形式賦予科研團隊,支持科研團隊進行科研轉化,學校只保留收益權;當科研成果產生了收益,學校與科研團隊按照協議約定收益分配比例,共同享受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后帶來的收益。
通俗點說,過去是等“科研田”有收成了,學校和科研團隊一起“分糧”;現在,“分糧”變成了“分田”,大家都好好種田,爭取早日打糧。
就像人們熟知的小崗村“紅手印”一樣,每一項看似簡單的改革,背后都是極大的決心和魄力。這項制度創新是全國首創,并且入選國務院“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第二批典型案例”。
再次把目光聚焦到安徽自貿試驗區這片制度創新高地上。截至2023年底,安徽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192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2項為全國首創,10項在全國復制推廣,7項入選商務部研究院2023年全國創新案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2023年前11個月,安徽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額1798.6億元、同比增長9.7%,實際使用外資55.2億元、同比增長30.8%,顯著高于全國增速。
自貿“試驗田”生機勃勃
不久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三周年成果進行了評估。評估指出,安徽自貿試驗區觸發了制度、開放、產業、創新和服務戰略五大領域的深層次“變化”,即觸發制度之“變”,助力制度層面向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的跨越;觸發開放之“變”,助力開放層面向改革開放新高地的跨越;觸發產業之“變”,助力產業層面向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地的跨越;觸發創新之“變”,助力創新層面向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跨越;觸發服務戰略之“變”,助力向服務國家戰略關鍵節點和樞紐的跨越。
開放的土壤,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崔衛杰說:“經評估,三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積貢獻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進出口額,以及近四成的利用外資,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引領性的制度創新成果,初步實現了國家所賦予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
安徽自貿試驗區重商、安商、親商、暖商、護商。合肥片區全國首創“一網通”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體系,蕪湖片區圍繞服務汽車首位產業,發行全國首單10億元汽車金融公司綠色金融債券,蚌埠片區首推內河運費扣減新模式,為企業扣減運費100余萬元。
安徽自貿試驗區是對外開放的高地,充滿商機。去年前11個月,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33個,大眾集團在國內首個獨資電池包生產工廠大眾汽車(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必歐瀚全球研發中心、大陸輪胎四期、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等一批外資項目、總部項目簽約落地、建成投產。
安徽自貿試驗區有“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國內首家在科創板上市的機器人企業,全國第一個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第一條量子芯片生產線、全球首臺量子鉆石原子力顯微鏡……多項全球“首個”、全國“唯一”在這里誕生。
以更大力度先行先試
2024年伊始,在新的起點上,安徽自貿試驗區將以更大力度先行先試推動深層次改革。
合肥片區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積極打造自貿試驗區建設2.0版,努力建設更高水平自貿試驗區。
據合肥片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圍繞科技創新,繼續深化自貿試驗區與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促進與“科大硅谷”、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等聯動發展,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將加強改革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推動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全產業鏈創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加快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深化高等教育雙元制改革,推動智能無人車在城市出行、環衛清潔、園區物流、城市配送等場景應用;圍繞開放型經濟,將充分發揮開放型經濟工作專班作用,持續提升經濟外向度,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新型易貨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保稅維修等新模式。創新服務貿易,探索實施出口信保政策,推廣跨境人民幣結算、跨境人民幣全程電子繳稅等舉措。
打造江海聯運國際物流樞紐區是蕪湖片區三大戰略定位之一。蕪湖片區著眼發揮江港優勢,助力全省產業向海而興。
目前,在安徽省交通運輸廳以及口岸聯檢等部門的支持下,蕪湖片區在全省率先啟動新能源汽車集裝箱出口業務,支持蕪湖港獲得新能源汽車運輸港口資質審批、具備新能源汽車發運條件,并且,開通首條外貿直航近洋航線,實現“蕪湖—海參崴”新能源汽車集裝箱出口直航。
下一步,蕪湖片區將加快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充分利用蕪湖港、綜保區、蕪宣機場以及正在打造的國際貿易創新產業園等開放載體,緊密服務市場主體,助力安徽產業向海而興。
過去一年,蚌埠片區創新探索“跨境市場采購貿易”線上全流程自助入賬收匯模式、水運進口轉關貨物內河運費扣減模式等,形成了助力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蚌埠經驗”。蚌埠片區將繼續立足“為國家試制度、為皖北促振興、為蚌埠謀發展”的定位,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緊緊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市場主體訴求、一流營商環境要求,積極探索推動產業開放創新的改革舉措,形成更多首創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