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安徽:量子科技“解鎖”新未來
時間:2024-02-29 來源:“學習強國”安徽學習平臺 作者:朱卓 王弘毅
今年安徽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
如今,未來產業正逐步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應用,并逐步進入我們的生產生活。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量子產業。2009年起,量子產業在安徽一路馳騁。
2009年5月27日,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正式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家從事量子科技產業化的企業。這家企業起源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研發團隊,可以說是中國量子信息產業化的開拓者。
在位于合肥高新區的科大國盾量子,記者看到了從第一代到第五代的量子保密通信設備,體積越來越小,功能性能卻越來越強。目前第五代小型化設備,已經從以往的“大冰箱”,變成了厚度僅有五六厘米的長方體,非常便攜。
量子保密通信,基于量子不確定且不可克隆的物理特性。量子密鑰生成后,利用其對信息進行加密,就可以實現信息的安全傳輸。簡言之,量子保密通信為信息加密,且加密方式極其安全可靠。利用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可以保護用戶打電話、發郵件、傳輸文件等,不需要擔心信息被盜破譯。這也決定了它的應用領域廣泛,在政府、銀行、能源等領域都能保障通信安全。
2011年,科大國盾量子成立不久,就率先完成了“合肥城域量子保密通信試驗示范網的產品開發和建設”項目,這是國際上最大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
“當時我們還是初創企業,政府在這個項目上,給了很大的資金支持,鼓勵我們把科研成果向產業化轉化,也推動了我們不斷更新換代量子保密通信設備,真正讓我們的實驗室樣機變為工程化產品。”科大國盾量子副總裁周雷說。
到了2016年,由中國科大牽頭建成的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科大國盾量子也參與了其中建設,完成核心的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突破。
從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網,到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的建成,量子保密通信不再局限于某一城市內的通信安全,而是要跨城跨省。
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發射,實現以衛星做量子密鑰分發,又證明了全球規模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設想是可行的,我國也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量子保密通信的國家。
基于這些技術的突破、設備的研制,以及設施的建設,量子技術離大眾的生活也越來越近,使用量子密鑰技術,可以給手機用戶的通話和短信加“鎖”,防止信息盜取。
據了解,中國電信目前已經面向普通手機用戶推出了“量子密話”產品。用戶可在通話時選擇“加密通話”或“普通通話”。
除了與量子保密通信相關的研發創新和工程建設,科大國盾量子還拓展了量子計算、量子測量、光電儀器、科普教育等領域的布局,推出了一系列量子安全應用。
在研發方面,周雷介紹,公司的研發人員數量占比在50%左右,一直與中國科大、清華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保持交流合作,包括技術創新合作、人才交流培養等,還連續承辦了兩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的“揭榜掛帥”專項賽。
“2024年,公司將繼續服務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建設,在‘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規模不斷擴大的基礎之上,攜手更多合作伙伴開發創新型應用產品、推動量子安全在更多領域落地。”周雷說。
目前,安徽聚焦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方向,依托量子國家實驗室等創新資源,獲批建設國家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集聚國盾量子、國儀量子、本源量子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不僅僅是量子科技,先進核能、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在安徽同樣發展勢頭良好。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聚焦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7+N”新領域新賽道,布局建設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系統推進科技創新、示范應用、體制機制、政策舉措等方面的先行先試,將其打造成為安徽省未來技術創新策源地、創新成果轉化試驗地、未來場景應用引領地、未來產業發展集聚地。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